街巷烟火+时尚内涵!一起来盘点这个社区的“前世今生”!
乐山社区改造
“老、小、旧、远”既是重要民生问题,
也关乎着城市长远发展。
徐家汇街道积极落实
区委、区政府“三旧”变“三新”工作精神,
在改造老旧小区的同时,
贯彻区域一体化理念,
关注住宅小区与周边环境的共生关系,
同步治理小区周边的城区环境品质、
公共服务和便民业态,
塑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使老旧小区展现新容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乐山社区改造的“前世今生”。
01
户外社交空间
再定位
乐山街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徐家汇街道,是一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棚户区改建而成的高密度老小区。街区的规划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菜场、学校到集中绿地一应俱全,但因受到场地的限制,所有的公共设施与住宅以最小的间距排布在一起,除了中心绿地之外,整个街区几乎没有什么开敞的空地。道路是乐山社区居民最典型的户外社交空间,但在改造之前狭窄的人行道上既有乱堆放的非机动车,也有居民晒太阳时坐的凳子,还有老人们唠嗑间留下的垃圾,不利于打造美丽、文明街区。
随着徐家汇的建设,毗邻社区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更多企业与商业的入驻带来大量年轻的工作人群与到访游客,这里需要兼顾社区内与社区外的人群需求,需要补充与周边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服务、商业与场地配套,打造更有品质的城市公共生活形态与空间。于是,街道梳理了乐山社区需要将“烟火”与“时尚”融合,将“便捷”与“绿色”结合,将“关爱”与“自治”结合的更新定位,进行了与徐家汇文化相匹配的场地策划,和与开放型城市生活相关的场景设计。
02
一米围墙的意义
改造前
乐山路两侧人行道的平均宽度不足1米,在有非机动车停放或种植行道树的位置,人行动线都会被打断,迫使人们不得不在机动车道上、在各种车辆间来回躲闪。而与此同时围墙的另一侧内,则多半是闲置空间,或堆放了杂物,或长满了杂草。
改造后
让围墙的位置向红线内做1-2米的退让,使人行道一侧的步行空间得到了释放。
改造的过程中,对于围墙的不同理解为街道实施改造过程带来了不小的沟通压力。担心围墙位置的变动会减小自身的用地产权面积,小区和学校都给改造方案投了反对票。于是,街道展开了逐户上门的当面解释与沟通。首先,产权证上的用地边界是官方用地权属的法定依据,对围墙形式的改变完全不影响产权人使用这些用地的权利。其次,围墙被修正位置之后,能带来一系列功能变化:在幼儿园的门外,围墙的退让留出了机动车道与学校接送区的距离,可以让家长的等候与孩子的入校更安全。终于,有效的方案和真诚的沟通赢得了乐山居民和学校的理解与支持,老围墙终于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挪了位置。
03
还原街角漫步道
改造前
乐山街区的路网形态很特殊,不等边的街区内有一组内环道在三个不同方向上与周边的道路相连。这种多折的道路可以让机动车在驶入社区后自然降速,加上道路两侧的绿荫,尤其适合作为漫步道使用。然而在改造前,乐山街区的道路上很少有慢跑者。
改造后
街道启用了新的管理措施限制街边停车的数量,将每个街角策划成乐山漫步道中的驿站:在阳角的空间用橱窗、地图和景观花池提供人们可驻足阅读的机会;在阴角的位置将场地局部抬起,布置上采用L型的休憩座椅与带有夜灯的挑檐,不仅构成对机动车的屏障,也扫除了夜间暗角落的印象。
同时,在交大出版社外的墙角树立了一个转角的橱窗,在出版社的精心布置下,装入了最新出版的书籍,也点亮了乐山漫步道在番禺路上的一盏明灯。
并且,还在每一个转角设置了指引标牌,统一的街区 VI 与橙色标识设计也构成了街道上连续的视觉线索。
04
让街区可阅读
改造前
道路是乐山社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从早到晚都有熙攘的人流,但功能性仍显得弱了些。
改造后
将街景打造成真正“可以被阅读的街区”。首先,对于道路的边界,采用了三维空间手法来强化人们对街区内行走的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对街区文化的表现来实现另一种“阅读街区”的体验。街道策划了“街区美术馆”,把与徐家汇发展相关的人文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在街区的各个节点与慢行动线上,这其中包含了多个以徐家汇地区的艺术、名人、儿童画为主题的创作,还有一组由六十多块展板构成的“海派之源”人文展墙,让徐家汇的故事持久延承下去。
街道还联合上海御麟甲艺术中心的吕海岐老师一同创作了一组“乐山”公共艺术,放在了广元西路一侧的口袋广场边,巧妙地将“乐山”两字变成了可与行人互动的城市家具,为人们在乐山街区的停留增添了一份乐趣与独特的体验。
05
站台传递的社区精神
改造前
26路的终点站坐落在乐山街区的南侧入口上。限于当时场地的局限,所以在路口紧凑的空间加盖了车站。多年来,车站利用并不宽裕的场地条件为司机与周边环卫工人提供午休的服务,还在不久前升级为电动巴士车的充电站。原有的候车区常年一直保持着封闭低矮的状态,等候空间不舒适,更成为不文明行为的集中点。
改造后
站台本身不仅得到了改变,车站周边的环境也整体做了调整与提升。车站的入口树立起了“No.26 Terminal”的一组字,就像乐山社区新点亮的眼睛,鲜艳的橙色代表了乐山街区的自信,也向外传递出更开放、阳光的社区精神。
06
街区色彩显活力
街道将乐山街区色彩赋予了属地化的特征,显示出年轻与不同绿色层次的活力。结合徐家汇主题色红砖的运用,用两种不同质感的面砖进行组合拼贴,形成具有层次与韵律感的立面效果。并选择了以朝阳的橙色作为乐山新的 LOGO 标志色,将一系列带有时尚感的标识符号植入街道。
改造过程历时8个多月,
对比改造前后,
仍然是人们熟悉的街道,
却更多了一份秩序与活力。
通过点、线、面相结合,
全力提升了城市形象,
打造出徐家汇新地标、新形象、
新气象、新活力、新空间。
猜你喜欢:
她看不见光,却活成了一束光!韩颖当选“2022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文稿:徐家汇街道
照片及资料提供:水石设计
编辑:陈思宜
校对:潘丽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